Hung-Lin Hsu (Jason) 是我在成大時期的好朋友,去年的時候去了哥本哈根設計學院(CIID, Copenhagen Institute o Interaction Design),開始了他的互動設計元年(Pilot Year of Interaction Design)。
今天聽到了他的好消息,經過十個工作坊(Workshop)的洗禮之後,終於有最新的結果出來了,實在可喜可貴。但發覺兩點現象,應該可以記錄在這邊:
完整的互動設計課程幾乎已經被確立
CIID的課程中,實現了互動設計領域實作到理論的研究光譜下的確立,從理論端的到實作端的課程也許可以排列如下:
- 互動設計理論 (Interaction Design Theory)
- 使用者研究 (User Research)
- 可觸碰式使用者界面 (Tangible User Interface)
- 互動性資料視覺化 (Interactive Data Visualization)
- 實體電路運算 (Physical Computing)
- 影片塑型 (Video Prototyping)
- 圖形使用者界面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傳統的一週為主的上課方法以逐漸演變成工作坊(Workshop)
但原先工作坊的角色是配角,也就是在假期中間,或是有客座教授來的時候來作一下工作坊。但不知道什麼時候變成主角。原因有可能是傳統的教學方法不適合互動最強調的沈浸式體驗(Immersion experience),傳統的教法太零碎,而唯有短期高效率的學習與實作才能讓個人產生學習成效。
於是從TU/e到CIID,我們都可以看到原先要一週三小時,10週的時程轉化成每週6小時,兩週的時間,當然內容包括了理論與實作(Tutorial + Practice)。這樣的學習方法本來就很適合設計學系的學習方法,能夠在短時間熟悉一項工具然後完成一件事情,比緩慢的學習來得有效率許多。
當然,也要恭喜CIID有這麼傑出的成果,值得學習學習啊。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