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1日金曜日

設計+社會: 記跨領域對談


- 死小鬼在藝術品旁邊玩 -

趁休息的時候,趕快來寫篇BLOG,記一下上次與Jerry老師的對談,以及之後我自己的回想。

回想最初,是我在看了Jerry老師的Blog(他很多Blog,請自行取閱)數個月之後,單刀直入的寫了封E-mail過去。表明自己找個時間跟他聊聊社會學背景對設計的觀察,當然也想談談,互動設計上,設計對互動的闡釋與社會學有什麼不同?其實被簡單的提醒了一下,社會學就是在研究互動的學門。我還記得那是個濃度很高的討論,其實不太像是初次見面,打打招呼的感覺。

去年老師趁搞互動的時候,對大家做的作品感到「興味津々」得發問的情景,而我在旁邊看著社會學家深入「設計田野」的姿勢與態度,也同樣的感覺到研究的新鮮感。之後Jerry老師來東京做田野調查時,我們在飄著小雨,後來轉成細雪的Starbucks聊著他的研究與我的博士主題,實在非常享受這樣的了解過程。一個社會學家想了解設計是什麼,跟一個設計研究者想了解社會學是什麼。這樣互相摸索又各自前進的「兄弟登山,各自努力」的精神。

而這次我則是直接去了老師家,參觀了「の」字型的空間,多了一個木造迴廊(バルコニー )。我實在很難想像一個社會學家自己跳下來做試室內設計,更妙的是還有番道理。在參觀的同時,我們不約而同的講到了設計學,社會學或者是各個專業領域在跨領域的對談下,到底在談些什麼?具體的人物細節請容我放過,但重點還是放在跨領域要怎麼談?該如何談?老實說,如果能夠錄成Podcast就可以讓更多的人聽到。但很可惜的沒有。

這讓我想起了最近看的一些雜誌與專刊,比較代表的是AXIS。(通常我都是站在書店看完,詳細的書目記不起來)一些設計師會跟其他領域的人對談。比如像這一期的AXIS裡:

ジョン(John)前田 & 中村勇吾/よしもとばなな(吉本巴那那) & 深澤直人/福岡伸一 & 佐藤 卓

前兩個是前後期的媒體設計師,中間兩個是大家耳熟能祥的小說家與設計師,後面兩人則是分子生物學與平面設計師。然而,這樣的專欄從前刊開始,已經進行了數週。內容也可以自己去書店找之外,我想講的是另外的事情。觀察到這樣的現象時,我突然發現,原來設計師要先能夠敞開心胸,才能夠談。用美國人的說法就是Open Mind,不去質疑對方的立場,不去輕視對方的位置,以及要能夠針對主題談,這真是一門大哉問。

我的經驗是,尤其是離設計最遠的人對談起什麼是「互動設計」時,許多人都會問我一個核心問題:「什麼是互動設計嗎?」

這個有趣的問題重複出現的比例,讓我常常引發不同的想像,我需要為對方舉適當的例子,有些時候會成功,更多的經驗是失敗的。但最常失敗的理由是因為「互動」這一詞實在有夠Common Sense,真的很少有人沒有互動的經驗,但每個人的經驗又很分歧。而自己的表達能力不足,則造成了講述的時候舉了不好的例子或是引導錯誤的狀況產生。

不過,我還是很想跟其他領域的工作者對談,很想知道到底互動設計對於基因科技,材料,食品,或者更遠的太空科學有沒有關係。不,一定是有關係才對,不然就不叫做「互動設計」了不是嗎?當然我也想跟郭老闆,或是施老闆等等對談互動設計。

扯遠了,我還是覺得設計師要常常保持著「為什麼(Why)」的疑問,比「怎麼做(How)」的疑問來得重要,某些精神上的出軌更是常保活力的象徵。大概就是這次的心得,先記到這邊。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