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8日火曜日

為什麼要IDEO?

最近研究室又來了一個研究者、是來自於瑞典UMEA的研究員。我們談了一陣子、基本上是環繞我的博士論文的主題、後來談到了他們互動研究的方向。他說、基本上是用IDEO所使用的人類學方法、對於三歲兒童進行遊戲的文脈回溯、然後做了個互動遊戲出來。

等等、關鍵字IDEO、人類學、遊戲、互動都出來了、當然沒有不追問的道理。

但等我追問的時候、他反而問我、你知道人類學是什麼嗎?如果知道的話、他可以少了很多解釋的力氣、可以專心在講解過程跟成果。這種現象、對很多互動設計師來說是很容易融入的情景。因為很多現在用的名詞、如經驗、文脈、互動等; 代替了過去使用的認知、效益與數性評估等。於是我重新去思考、為什麼這些名詞會出現?然後為什麼我們會因為這樣的風潮而影響了我們的設計邏輯與思考?

問題與答案顯而易見、且一體兩面、就是IDEO

IDEO實在是夢幻的設計公司、他能夠作任何工業產品(最近橫跨到空間、虛擬互動空間等)的設計、而且與其它不同的部份是、每個設計背後的故事比設計品還精彩。80年代時用了許多大量的辭彙在解釋什麼是精簡、90年代時是強調創意(Creativity)、2000年後是經驗與文脈。簡單來說就像是個循環、產品設計的重點從形態、到感覺、到連續性回饋、形成獨自的設計哲學。

也因為他如此偉大、所以每次只要提到工業設計、一定會有IDEO的話題。我也一樣。

不過、如果要講到文脈的話、我倒是希望大家想想、為什麼全世界只有一家IDEO?就像之前我提過的、如果原理原則都清楚的話、照作的話就是另外一間IDEO了不是嗎?事實上、照作的結果帶來的毀滅性、可能比期待中的創新來得大。簡單來說、沒有思考的進行摹仿、其實很難有核心價值、就像上面我被問到的問題相同:你知道IDEO嗎?知道的話就好了、因為我們就是照這樣作的。

沒有去思考核心價值的設計、跟茫然站在大霧中開車一樣、充滿了危險、自以為照著地圖開、但什麼時候轉進岔路卻不知道。也許美國以外的文脈中、能夠這樣適用IDEO方法的設計公司實在不多。但沒有批判的意思、IDEO帶來許多創見、對於設計師來說刺激是很大的、開拓了設計的視野也是貢獻之一。

也許當大家不以"你知道(某公司、某學校、某研究室)怎麼作的、我們就是類似這樣"的問題開頭時、而是用"我們在思考一件事情、一個問題或一種現象為什麼獨特"代替時、另外一間"IDEO"就誕生了也說不一定。

1 件のコメント:

  1. You are exactly right that what drives innovation in a business is the vision and the culture. Not neccessarily the strategy or the rules.

    返信削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