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日月曜日

Occam's Razor 奧坎姆剃刀

Franciscan friar William of Ockham.

連續在兩周都在想有關題目的問題,思考的過程感覺就像是在打網球一樣,在理論與實做部分來來去去,然後找尋最適當的切入方法。其實我要回答的問題很簡單:

對於人類來說,甚麼是最直覺的使用方法?

但看起來簡單的背後,隱含著許多小問題待解。比如說現在的usability engineering能夠找出使用者行為模式(behavior pattern)能夠轉換成數據讓設計者引用,像是網站設計者常用的Z字流覽模式,或是使用者看網頁的耐心只有7秒等等,這是種task-orientation的衡量方式。

所以做介面研究就叫做使用性研究(Uability Study)嗎?

我不覺得。

有兩個理由,第一,人類使用工具時根據的不只是工具的有效便利性,舉例來說:我們使用掃把掃地,雖然它不那麼有效率(力學上),但掃把的不可取代性來自於隨時隨地都能用,如果是吸塵器我們還得先找插座,然後室外也不適合這麼精細的工具,然後,當東西掉到櫥櫃後面的時候,我們也會用掃把將東西推出來,換句話說,工具該怎麼用不只是設計的人決定的,更重要的是使用者會自己決定。

第二,使用性研究的假設來自於找出介面的最適化,最適化即為"滿足"使用者需求,是消極的,不是要"超越"使用者的需求,應該是說,沒辦法找出使用者"渴望(Desire)"的使用性需求。換句話說,就算是使用者有數字鍵的需求,但使用者會抗拒得了Multi-touch那種柔柔軟軟的觸感嗎?用一陽指在全平面的screen上移動,絕對比黑莓機(Blackberry)來得沒效率,但使用者會因為這樣就不買了嗎?(或許重度使用者會不想買這麼沒效率的輸入方法吧)。

好啦,那以上的推論,跟Occam's Razor(奧坎姆剃刀)有甚麼關係? 當某一天看到大寶的BLOG上的"今夜又衝,浪花四濺"文章,其實覺得很有趣但並未放在心上,後來這一兩個禮拜跟渡邊老師、小野老師、日比野老師等身上看到跟學到,居然跟大寶有相似之處,全部指向一個觀念:

Entities should not be multiplied beyond necessity.
(若要說明某件事件,在必要以上多餘的假設都是多餘的)

奧坎姆是14世紀的濟方會教士,他的邏輯思想影響了現代科學思考方式,從這句話中,其實可以了解去除多餘的枝節是了解事件的最好方式,看到核心去,別被表面現象所迷惑。所以呢,如果推到大家的工作上也可做同解,想做的事情若有10件,每件都去做就會讓自己心力交瘁,還不如只做裡面的4件核心工作,那麼其他的6件也就不用做了,因為沒有做的必要啊。


所以,推理的結果,就是我相信尊重使用者的結果是做出超越他們想像的器具,因此所建立出的產品比讓產品更有效率更重要,為什麼? 因為是人去設計人要的東西,不是機器。然而設計師活用使用者經驗的方法,就是讓他也有同樣的經驗。最後,我現在要做的工作,就是把枝節刪掉,著重在最核心的"經驗"上啊,管他的使用性研究,弄個新的出來吧 :-P

3 件のコメント:

  1. Design of Design書中也有提到,新發展出的工具是建構在舊有工具已經被開發的前題下,與舊工具同並存而不是被取代的,因此E-mail的發展並不會減少郵局的業務量,所以與第一點不謀而合?

    返信削除
  2. 如果從經驗的角度上來看,第一點的確是跟你舉的例子很接近。提供不同種類的經驗的工具在這個年代好像也是必要的,比如說逼逼波波的壓泡泡紙小玩具是打發無聊時的小工具,但是並不會影響同樣是打發無聊的工具像是書等等的銷售量。因為是不同經驗所示。

    如果這樣說來,互動產品(如互動桌等)等等的發展,不會影響原來產品的銷量甚至更為發展也是可以預期的??

    返信削除
  3. 我覺得如果能做個統計的話信度或許會比較好:P

    返信削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