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9日火曜日

請放棄正確的人生,好嗎?

每天下午我都會聽ICRT,目的雖然是練習英文聽力,不過最多的時候是邊放著邊看手機上的訊息(Tweets)。除了節目之外,會有許多賣英語教材的廣告,每次的廣告都好像告訴我們:「有學習焦慮是件好事,而且越焦慮,你就會更努力學習,然後好像會導向更成功的人生(?)」。

我不會說他們提示學習焦慮是不好的,因為這個訊息說不定對於想學英文的人也許是很有用,或許也有很多人是這樣學習上來。幾乎每個台灣人的學習都多多少少會參雜着補習教育,或許對這種填鴨式的學習見怪不怪,有些人也的確在短時間就可以增強自己的能力,也算是好事一件。我完全沒有意見。

不過當我們要談到「創造」的時候,如果繼續用有樣學樣的方式,那麼當國外的豬都可以飛上宇宙的時候,我們還在地上談讓豬飛上天的成本效益與績效評估,就有點不知所云,甚至不倫不類。

為什麼「創造」,甚至許多朋友在做的「創業」到最後終究失敗?為什麼我們總是分為「能創造的人」與「不能創造的人」?為什麼我們創造出來的東西並不特別?這篇是給有同樣疑問的人看的,同時也算是挑戰(自以為),挑戰台灣的整體社會思維。

因為我們總是重視學習與創造的「方法論」,太過於重視工具導引的產出,太容易深陷利用工具做出來的成品達到自我滿足的狀態,太著重於工具的研發。

也就是說,我們太常問創造的人「How?」,太少問「Why?」,更少的人連問都不問,就讓他們放手去做。也就是說,我們的容忍度也視自己對「方法論」的參與程度。對於自己熟悉的事情容忍度會極低,因為我們根本不希望別人照他的「方法」去做,只以為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對於不熟悉的事情,則是抱著極大的容忍度,一旦熟悉了之後,就會回到低容忍度的狀態。

舉個例好了,家長絕大部份極少參與小孩的資訊活動(可以簡化為打電腦這件事),因為他們根本不懂,也不想懂,懂了也只是用Word或是其它套裝軟體,並沒有拿它創造什麼。所以他們也對小孩用電腦「創造」這件事情不太理解,所以索性讓他們去用。當他們瞭解了電腦裡面有什麼之後,甚至聽到一些大眾媒體的報導,當成自己的理解的話,當然也就把打電腦=打電動=成績差,達成線性的推論。結論就是不會讓小孩做自己理解以外的事情,看電視也是,讀書也是,人生也是。

事實上是小孩喜歡用電腦「創造」東西,是因為它有趣,也可以用紙筆或是其他的工具,因為他根本不介意 ,只要能夠「創造」就好。事實上是我們並不需要別人的建議,自己應該會挑選對自己有趣的事情,只要它能夠操作就好。

所以對一些需要創造的事情來說,我極端反對用「方法」來學習,「方法」只能讓人有效率,也就是把事情做對。但是他並沒辦法讓人有效果,也就是做對的事情。自認為用「方法」做事情的人,只不過將做事情的效率提升,如果是做到不對的事情,那麼這個「方法」則變成了毒藥,它讓錯的事情加速進行。不過這件事情,

另外,「方法論」的人也擅長「模仿」。模仿是學習的第一門課,但至少要能夠進階到第二門課:從模仿裡創造,然後到第三門課:單純創造。總是在念第一章的人,總是在不斷的背誦,認知學習,反覆反芻中獲得自我滿足。這是非常危險的,一個工匠的技術好是理所當然,但是如果沒有「創造」,這個工匠到最後只是機器中的一顆小螺絲,只要有什麼改變馬上就失去舞台。

換句話說,上面所提的「學習焦慮」,在「模仿」的人身上屢見不鮮。這種「焦慮」其實是很沒必要的,為什麼我們要每天靠「焦慮」過活?別人開大車住大房,我們有自己的天地不是很好?說穿了,這種焦慮也來自於「比較」,這也說明了我們的績效,考核,升等,評估都在比較數字,數字當然很好,不過那是用在財管或工程上的特定狀況,而且「比較」完規格,那只剩下一堆數字而已,沒有實質上的功能。

這也可以說明為什麼文史哲的學生找不到工作,因為他們沒得比較,你不可能評論一本小說得獎的數目多於另外一本小說,就擅自決定這本小說比較好。這世界上就是有不同的小說,而且跟人一樣,沒有兩個小說(人)是完全一模一樣。有人,才會有溫度,才會有感情,也才會讓「創造」這件事情與眾不同。

可惜的是現在的台灣社會,這些感覺完全不見了。

我們對挫折的容忍度極低,看不慣別人(韓國)以高尚/低級/無所不用其極的方式奪走我們的競爭力,焦慮與內耗消耗我們的精神,花時間比較誰買的蔥比較大把,誰給的薪水比較多,卻不花時間思考自己為什麼要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真的滿意自己的生活嗎?真的幸福嗎?

請你放棄「方法論」式的生活吧,更用心的活著,專注在自己與家人,遠離焦慮與不安。如果不去比較,有什麼好不安的?我們都沒有不同,也沒有那麼特別,但是每個人都可以做點事情對自己好,對身邊在意你的人好,好像這樣就足夠。

如果你是設計師或是廚師,園藝家等等其他需要創造美好事物的話,更要在意不要追尋「方法論」這件事情,短時間的成長並沒有辦法保證長期仍然可以如此,對於技藝的追求更是需要超越自我意識,為那個特別的人而做,作特別的事情,讓那個人幸福,才是真意。如果一個技術沒有「愛」,就是空談,就是散沙,更不要說做在散沙上的海市蜃樓,能有多大的效益。

請你放棄周圍給你的「正確」的人生觀,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不是別人的,也千萬不要比較,也不要想要模仿,後來你會發現自己正站在一望無際的荒原,每走一步,都是辛苦,但值得細細品嘗。

2012.6.19 追伸閱讀:教育下造成的差異

7 件のコメント:

  1. 印度舞蹈的大師,在生涯的前期,必須不停的反覆的練習老師教他的動作。那些動作每個都可以分解練習,但看著那樣的練習是無意義而難以索解的。而學習這樣技巧的過程,也是枯燥乏味的,但一個印度舞者,大概要花五到七年學習基本的動作,然後在未來的十幾年努力的精熟他。

    等到某一天,突然這個學生,融會貫通了所有的技巧,我們就會看到一尊活生生的印度神明,出現在舞台上。那是完全不一樣的境界。但在到達這一步之前,一旦你放棄了,所有的練習就化為烏有。

    也許一開始有100個學生在學這件事情,但真正能夠完成整個過程的,也許只剩三位。那剩下的97個呢?也許其中會有一個去開創一個名孚全球的舞團,成為另一種大師。但這位大師的創作根源會來自哪裡?

    不需要焦慮,但我們需要學習。因為愛而學習...

    返信削除
  2. 請你放棄周圍給你的「正確」的人生觀,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不是別人的,也千萬不要比較,也不要想要模仿,後來你會發現自己正站在一望無際的荒原,每走一步,都是辛苦,但值得細細品嘗。

    返信削除
  3. 我倒覺得,向周圍給你「正確」人生觀的那些人,努力地說明(不一定要說服)你自己對人生的看法,頗重要的。

    因為我過得並不比那個「正確」人生觀還要好啊,整個人生到目前為止看起來就是沒什麼出息,然後又不肯跟那些強加「正確」人生觀的人溝通我想要做的事情(我也沒做出什麼成績來),難怪人冢要一直洗腦我

    返信削除
  4. 光這個標題,就超想按讚的…

    返信削除
  5. 您好,我是路人,斷斷續續都有在看您的文章。
    我是這樣理解您的文章的,從「方法」上去檢視所謂的「原創」;內容引我深思的部份,該如何有自己的原創生活。大概是如此去理解跟自我回饋,假如有誤讀的話也別太在意。

    從文章一個比較細的地方來討論,從「學習焦慮」談到了「模仿」跟生活中的「比較」,然後帶出實用主義的觀念,用文史哲的學生找不到工作當舉例。

    其實我不知道用這種「文史哲」失業的舉例好不好,但這是實際經驗情況。回到您的文章,「請你放棄周圍給你的『正確』的人生觀,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不是別人的,也千萬不要比較,也不要想要模仿,後來你會發現自己正站在一望無際的荒原,每走一步,都是辛苦,但值得細細品嘗。」當然我會這樣理解成,您在提供一種方法(?)告訴大家人生如何如何。雖然似乎有些違背文章想告訴大家的,姑且這是一種形而上的邏輯,就別去談他。

    文中我很喜歡,「每天下午我都會聽ICRT,目的雖然是練習英文聽力,不過最多的時候是邊放著邊看手機上的訊息(Tweets)。除了節目之外,會有許多賣英語教材的廣告,每次的廣告都好像告訴我們:『有學習焦慮是件好事,而且越焦慮,你就會更努力學習,然後好像會導向更成功的人生(?)』。」這段。

    人的天性,對知識有種強烈的渴望;但渴望之後的一如您的「問號」,是值得作為思考的。

    您好,希望只是簡單的討論跟一些回饋,不會造成您的不便。

    返信削除
  6. To Dav:

    因為已經很久沒有在網路上留言,突然看到你的回應還有點不太適應。不過你的回應讓我想了一些事情。

    我想文史哲的學生找不到工作是一種社會現象,如果真的要去談它的話,我會覺得這實在是一種先天(經濟發展上)的限制,台灣從來沒有以文化立國過(雖然我們有這麼多的故宮展品,也有世界上僅存幾個國家的繁體字文化),但是我們的經濟卻是建立在勞工基礎上前進的。我小時候還有幫家裡貼過"Made In Taiwan"的金標貼紙,當時只會覺得俗氣。

    所以不要說原創了,連稍為反抗一下都會遭來一頓鞭子痛打的台灣人來說,追求一種屬於自己的價值觀是種可遠觀不可褻玩焉的任務。

    我想Argue的是「正確」這件事情本身,也許對人的科學來說,理論上「正確」的事情都可能是Partial True,乍聽起來很正確,但是長久看下來,好像又不是這麼正確。

    一如你給我的回應,我也只是給了自己對於「方法論」的想法,對你來說有沒有意義,那就是自己的考慮了,不過我個人還滿喜歡這種反思,所以也請多多將你的感想寫出來。這篇文章的意義與否,就看有多少人可以思考自己的人生開始。

    感謝感謝!

    返信削除
  7. 午安,Denny:

    其實這是我第一次這樣在別人部落格留言(哈哈),也感謝您給我回饋。

    返信削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