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日月曜日

有厚度的是人

自從到了日本念書之後,尤其是念設計方面的,大家都會問你表參道,六本木之丘與新美術館等等著名的建築師作品要怎麼去。更不要是說有朋友來,每次都會拿著中文雜誌報導,想要參觀那些曾經在報章雜誌中出現過的設計建築與設計展覽。

每當看完了之後,問了問他們的想法,比較多的是,恩,我看了,好日本的感覺。

雖然我沒有繼續追問下去 ,但好像又重新回到了自己還在台灣的時候,靠著非常破爛的日文找日本相關的設計訊息。原研哉,深澤直人,隈建吾與安藤老先生。他們表現出來的精巧與檢實讓當時的我產生相當大的衝擊。我喜歡的好像就是如此嶄新的東京,充滿創意與禪意設計的日本。

等到現在自己在這裡了,我反而很少去看曾經喜歡過的設計品。也少了很多探險的精神,可能對我來說,用極多的留白,精簡的線條與清水混擬土,其實不是真正的日本。換句話說,設計對於日本來說,是種語言,表現與修行。而每個人都在做這件事情。

所以,當我去仙台媒體中心時,這個曾經在建築雜誌被廣泛介紹的案例,報導的重點除了設計師伊東豐雄之外,還有管柱的鐵骨獨立軸之單純構造與屬於伊東豐雄式的空間演繹。但是,我卻在注意某個管道裡的通風孔。就好像是看電影的大螢幕卻在注意臨時演員衣服一樣,越是細節的東西就可以看得出來到底有沒有做得好。

別誤會了,通風孔做的很好,但我相信這應該不是大師的傑作,而可能是設計公司裡的小設計師做的。清楚,簡單卻又極功能取向。這真的難得。於是我突然知道了,不管這個作品是多麼有名的大師作品,一定經手過許多的專家,而專業的態度,才是這個作品得以見天日的關鍵,而不單只是我們表面上看到的作品表現而已。

話說回來,如果真的要回答這個問題:甚麼是日本設計的話,我想,極端的完美堅持是個好的答案。也幾乎可以在日本設計作品之中找到這樣的團體特質。

然後,我們就會知道,堅持才能走出自己的道路,妥協只會帶來絕境。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