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7日土曜日

承認恥辱比粉飾太平來得重要

今天中午零碎的看完中台戰,還在想為什麼這次的WBC會輸得這麼悽慘的同時,也發現了幾個現象,在這裡記下來,可能對自己或有興趣的人有所助益。

背景因素,中國的棒球發展,十多年前經過中華職棒與台灣大聯盟惡鬥時所犧牲的某些浪人選手們催生,塑造了現在的雛形。之後有過日本巨人,西武與中日等球團短暫的相互交流,最後選擇將總教練的職位交到大聯盟手上,從之前的
拉斐爾(James Lefebvre)到柯林斯(Terry Collins)。選手的體型也越來越好,看起來重量訓練的觀念也逐漸形成。最後則是關鍵的投手力,將中國人多的特色展露無疑,多位投手皆有自己的特色。

講回來台灣棒球,從1992年拿到巴塞隆納奧運銀牌之後,幾乎未能完整的打完一場大賽。我講的完整即是具有明確的競賽目標與策略方法,就連2001年的世界盃拿下銅牌戰,也是靠當時默默無名的張誌家一夫當關的表現而決定的。更不要講大大小小賽事中幾乎是第四棒的不二人選陳金鋒。

於是,我突然了解了幾個現象。

我們要問的是,為什麼中國會選擇大聯盟做為合作的對象,而不是一海之緣的台灣?

我認為極簡單的解釋就是,美國瞄準棒球這個歷史悠久的運動會在中國生根,若中國人期待未來在棒球界有另外一個姚明的話,這會牽引著十幾億人的市場想像。最讓我驚訝的是,自己也曾經認為棒球運動是歷史的結晶,但中國仍然保持著跳躍式的成長模式,直接把青黃不接的陣痛期交給美國人去處理。美國人也不愧是世界棒球的中心,將理論棒球整個帶進中國,連接起巨大的人才優勢,造就了現在的中國隊。

換句話說,在台灣打的小市場的棒球經驗,對於中國要成為世界中心的野心,是不能夠被期待的。就連日本打的"野球",也不見得適合中國人的訓練方式,於是,這也可能是另外一個因素:棒球文化。

於是,從這個問題發展出來的兩條主軸:棒球市場與文化,可以拉到比較中韓日台準備這次WBC的心態。

對於中國而言,這次的WBC目標自然是把台灣這一戰打下來,以證明他們在北京奧運打棒台灣並不是幸運,而是實力上已經是亞洲第三強。

對於韓國而言,自然是延續北京奧運金牌的氣勢,且在前一次WBC中連敗日本兩場卻在決賽中失敗的屈辱裡,這次不只是討面子更要討裡子。且這次陣容裡皆以韓職選手為中心,也頗有測試韓職水準的味道。最後,自然是以日本為目標,再次證明自己是亞洲第一的新大哥。

日本的情況比較特殊,他們已經嘗試過成為世界第一的味道,這次的目標很自然就是連霸。此外,松坂更靠著WBC連投而獲得鉅額的簽約金,這次的比賽算是回饋母國,再次證明自己仍然有宰制大聯盟打者的能力。更不要說大聯盟的選手與日本職棒頂尖選手的組合,對票房有極大的魅力。

台灣自前主力選手相繼受傷與復健後,這次的比賽以小聯盟選手為中心,再加上中華職棒的中堅選手,但我們可以發現,陣中沒有老將的存在。或可以說,在中華職棒裡,老將幾乎都集中在33歲左右。如果真的要這樣比較的話,ICHIRO(35歲)應該算是化石級的人物了吧?

組隊如此,再加上先前為了奧運而調整中華職棒賽程而造成選手狀況大亂,調整不及與調整過頭的結果,主力選手非傷即疲,自然少了許多為國效力的熱情。更不要說先前澳洲集訓,除了比賽球未到的烏龍,以及未能夠全員集合,也看不出有甚麼需要跑到比台灣還冷的澳洲集訓的必要性。

於是,簡單的來說,中國是打機會,韓國是打氣勢,日本是打票房,台灣是不知道再打甚麼?

集合背景與心態,我們就知道這次的失敗出在幾個部分:

1. 各懷鬼胎,目標不一致

陣中有許多仍然在小聯盟努力上進的選手,這次的WBC若打進第二回合,對於他們能夠被大聯盟專家看到,是具有許多期待的,也能夠自顯身價。更不要說尚未簽職業約的年輕選手,這更是證明自己的舞台。但請注意,這些都是為了錢而打的,謂的是個人利益不是為了國家榮譽。此外,本次WBC不像奧運或是世界盃,國家有編列獎金,自然造成許多人只求出賽,卻未對結果關心。更甚者,台灣媒體還有主力捕手高志綱為了紓解壓力而去築地吃壽司的新聞,是來觀光的嗎?

2. 現況掌握不足

主要是兩種,一是比賽用球,二是比賽情資。比賽用球到了澳洲集訓中段才被送到,對於前一個月就拿到比賽用球調整的日本與韓國來說(缺少中國拿到球的情報,但我想他們對大聯盟用球應該不陌生才對。),自然是少了許多的時間。再加上當投手陣出現控球大亂的時候,總教練居然"反其道而行",不讓投手拿球投,真的是非常匪夷所思。第二就不用說了,比賽情資對短期決賽非常非常重要,就連日本職棒,美國職棒打滾多年的松坂跟城島都有去中台戰現場情蒐,我們的選手有人去現場看嗎?還是在飯店看不知到甚麼時候蒐集的錄影帶?這點差別,都造成了我們棒球實力逐漸落後的事實。

3. 棒球不是區域性運動,是全球市場。

大聯盟已經逐漸掌握了棒球退出奧運舞台後的趨勢。全世界的選手都會到大聯盟去勢是自己的身手的同時,大聯盟也沒少待了這些選手。除了高新款待之外,還加上長年運動科學的培育,自然多了隊選手身體的保健,大聯盟現在40歲還在打的選手實在不少。此外,台灣對於大聯盟來看,市場性自然低於其他亞洲市場的情況之下,對於台灣球隊的交流可有可無的態度也自然可以明瞭。

此外,中華職棒的改革已經是不可避卻粉飾太平的現象逐漸產生。現在不是要打"台灣"的棒球,而是要怎麼打"台灣-日本","台灣-韓國",或總之"台灣-世界"的棒球,要有此願景才能夠進一步的帶領棒球界的成長與進步,僅僅對保守低頭是絕對萬萬不可的。

最後,我好像也嗅到了現在亞洲各國勢力的變遷味道,中國是崛起的巨人,韓國是對勝利執著的武者,日本是沉默的將軍


台灣則是,矛盾裡求生存的邊緣人。棒球如此,商業與設計也是如此。

1 件のコメント:

  1. 老國手就是「當然打擊教練」的偏執,
    結果就是貧打乏攻的國家代表隊。

    卡死關鍵教練位置,又愛怪東嫌西的台灣老棒球人,
    是刻意被轉移忽略、但深刻嚴重的病灶。

    根根自2007年洲際盃以來,持續關注的痛心疾首感觸。

    返信削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