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9日火曜日

失敗學

最近因為要進行經驗學說(empirical study)的研究,於是看了一堆有關的論文與書籍。經驗學說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提供了經驗法則的論述架構,且主要目的在於質性分析由人的經驗所引導到的抽象概念。

在大學的時候,有位教服務行銷的老師,說了一句到現在都還記得的話: 理論就是最好的實務。如果要說為什麼的話,大概是有些人文社會學的理論,都來自於人類的經驗。不過經驗的特性是非常個人的,且因時,因地,因對象而有所變化的程度也頗高。由於不容易解釋也不容易抽象化,也就是不容易成為現代科學的分支。

但如果不抽象化思考,這些經驗就不容易被傳遞。站在正向思考上,在建立成功的經驗時,現在可以看到的理論幾乎是教你如何去避免失敗。如果真的要去思考的話,我們每天的生活,有多少是可以自外於經驗?換句話說,我們都不斷的重複經驗所帶給生活上的便利性,不過有多少經驗是導致失敗的卻很少有人認知。

基本上我是贊成這句話的,但後來想想"成功=不能失敗"的衡等式卻感覺到非常奇怪,對應於不能失敗而言,會不會是不容易失敗,或是避免失敗來得切題?這不是在玩文字遊戲,我認為有些重要的狀況需要被明確定義才行。

於是,失敗學這個名詞出現在我腦海裡。

我想,失敗學之所以未能成為顯學,很大的可能是因為不夠精確的科學性之外,還包括了人類避免去談到失敗。失敗所賦予的形象是非常不優雅的,且從小的教育都在提倡成功的重要性,告訴你怎麼樣做人,做事是成功的。

反過來想,不去正視失敗,就代表不會重複出現嗎?又或者是說,有時候我們認為的失敗,在某個時間點會不會改變它的姿態而重新建立成功的形象,像是失敗為成功之母之類的說法?

我們先來簡單看一下失敗的種類:
1. 未預期到的失敗,某種程度上的損失與過失為知識上的失敗。
(織り込み済みの失敗。ある程度の損害やデメリットは承知の上での失敗。)

2. 失敗的結果,勇敢去試驗後對結果而言的失敗。

(結果としての失敗。果敢なトライアルの結果としての失敗。)

3. 可能避免的失敗,也就是人為疏失的失敗。
(回避可能であった失敗。ヒューマンエラーでの失敗。)
雖然不是全部的失敗都能夠歸類到這些項目之內,不過也夠我們去深思失敗的原因與理解我們自身的經驗與失敗之間的關係。

同時,若我們可以從中立的角度去看失敗學,不僅是要避免,我也不太同意失敗為成功之母的說法,這兩件事情雖然是一體兩面,放在一起討論則失去了論理的立場。也就是說,失敗學的研究目的不是要導致成功,而是不要失敗。

在回到源頭,我在很久以前寫過的:フォークの歯はなぜ四本になったか裡提到的Henry Petroski的專長也是失敗學,不過值得我們去注意的是,Henry Petroski是從物的歷史角度去提到失敗的理由與元素,跟畑村洋太郎教授想要創造新的知識體系不太相同,卻可相輔相成。

[延伸] 義守大學陳政雄老師:失敗學中心
[延伸] books.com:失敗學法則
[延伸] 畑村洋太郎專訪(日文)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