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了台灣的友人,在11月初連看了100% Design Tokyo(東京設計師周)、Design Tide(沒有中文名稱姑且稱之設計浪潮)、著名的科技藝術聖地NTT ICC以及大大小小不等的設計師作品秀。在這個一片設計聲中間的東京,似乎變得更光彩鑑人。
但我聽到了各地傳來的廣東話、台灣話與中文時,我更驚訝於有如此多的華人,尤其是設計人在這個時後奔向東京的懷抱,更甚者我也在各大中文設計媒體/BLOG上看到了這次的東京設計師周的報導。但有種感覺總說不出來,像是魚刺般的卡著喉嚨,直到我想起龍應台曾寫過的<你可能不知道的台灣時>,借用<你可能不知道的>的概念,或許能夠好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我其實很想問一句話,到了這裡,除了看到會場有的設計品之外,還看到了甚麼?
更白話的解釋,是你看到了日本設計的甚麼? 很精緻?很有設計感?品質很好?視覺很強烈?還有呢?
回到原來的邏輯,也就是說,在看到表層的精緻文化的背後,到底還有甚麼東西你不知道的? 日本人經過近60年的努力將原來的核彈廢墟建設成現在的樣子,松下幸之助先生由電池、軍需品到腳踏車燈創業開始,到現在有SONY,三菱(MITSUBISHI)跟夏普(SHARP)等等大型的電器、通信產品形成巨大的產業,且50年代因為汽車工業的大量興起,日本也適當的運用了國外設計師的才能跟本地設計師開始磨練,在歐系的著重內在效益但外觀簡單與美系的造形美觀但是耗油,兩方堆拉的結果造成日本汽車省油外觀不差且價格便宜的第三條路,加上持續不斷的努力造成現在日本設計界才人輩出。
所以我想說,到底是什麼東西能夠產出好的設計?是產業嗎?是人嗎?是文化嗎?是觀念嗎?
都是。至少我看到的日本是。
日本人在做設計的精神是很投入的,了解問題的能力也很強,團隊的設計作業對他們來說一點問題也沒有,因為產業很大,所以分工也很細膩,造形設計、媒體設計或是介面設計跟下游的模型廠、機構工程廠或製造廠絕對不會跨界,上游的販賣、廣告與行銷團隊相關的廣告設計跟包裝設計等等一定會有自己的語言,整個連成一氣的是綿密的產業網路,展現出來的是每件設計都具有一定的品質,差異不會太大。
最主要的,是我們自己,設計人,到底為台灣這個環境作了些甚麼?
我們花了這麼多錢從國外找好的設計學校老師來交流、甚至聘為教員,每年這麼多學生出國,去義大利、荷蘭、美國與日本等等學設計,企業花錢參加國際設計大獎,也不負重望拿了一堆獎回來,但以上的以上,對我們的設計環境有甚麼幫助嗎?
換句話說,台灣的設計學生/設計人的你們,了解什麼是設計的同時,會知道設計背後是一連串的社會文化、產業經濟、人文藝術與科技的結合嗎?設計是歷史的結晶,生活唯有衣食不缺才會有設計。
所以當我看到日本的設計師(不好意思我的取材材料只有日本)講自己的設計時是具有堅硬的信念而作的同時,我同時也看不清楚未來台灣到底能夠從設計上或得什麼經濟的價值,更甚者不要讓設計毀了我們多年代工的成果就是。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