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想先記錄如下
- 感性工學甚少提及,如果依照Pirrer先生所提及,如果提到感性的英文定義,相當多學者會用"Sense"或"Sensibility"。也就是說,人如果可以"感覺"任何的"物件",這個"感性"就會出現。
- 基於腦神經系統的演算法(Algorithm)的研究,但在這裡沒有聽到。
- 發表只能用"2分鐘+1張投影片"的presentaion相當嚇人,如果沒有好好準備就會呈現失神狀態。(就算好好準備好像也不夠的樣子)
結論是,我曾認知過的感性工程理論再這裡的看法似乎有滿大的不同。依照山中先生的講法,現在的感性研究更重視跨領域的溝通,更希望掌握到腦科學的中樞,也同時對於能夠被感覺(Sense)的物件進行了解,以創造能夠被明確感覺的物件。所以問題不是在感性工學上,是在腦中的感性如何被進行了解與解釋。這也可能是他們之所以稱感性為感性科學(Kansei Science)的原因。
於是感性科學的規模與希望解決的問題都不見得是設計導向,而是希望找到某種知識領域的感覺,其中人類行為(Human Behavior),社會問題與基本的人類感知通道(Channel)的交互連結,簡單來說就是跨領域的研究。
在這邏輯下,原本人機界面設計所面臨到的"使用性工程"的挑戰比較,我隱約感覺到互動設計的渾沌(Chaos),對應到原本的設計論(人工物設計),具有非常高的跨領域挑戰的特質,自己的思考應該是在一個問題上:
"設計是自然形成的,還是刻意創造出來的?“
所以,雖然看起來還是在原地打轉,但很高興,有這樣的機會就互動設計去討論感性理論裡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感覺到感性工學的知識體系理論的方向,且互動設計也變實際了。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