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4日月曜日

[感想]解釋這個世界

photo@me, Scene of Design tide(2007)

很顯然的,我一定又是啥事做不順利然後上來靠邀一下。這次我想講的是解釋這件事情。

主觀來說,解釋之前會有前提,應該是種藉口或是現象之類的需要多做說明,不過解釋的本質是甚麼?除了主觀的讓別人接受、被動的說明、互動的追求結論,最重要的應該是解釋與被解釋的對象是不是對等,有沒有利益不平等的現象出現。

雖然是哲學上的想法,某部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實例,比如說當你跟媽媽解釋今天晚回家的原因是因為老師晚放學,而你又不小心在放學回家的路途上跟別的小朋友玩起來,最後大家到公園玩了一下再回家。但人性會選擇前者去解釋,因為前提是正確的,後面的會因為跟自己的利益衝突,而選擇隱瞞起來不解釋他,所以當媽媽認可前提,也就是認可因為老師晚放學所以晚回家,他其實只是認可你解釋的對象物而不是你這個主體,當然也就是接受了被動的說明。

這個邏輯其實就是A, B, C。A等於B,B等於C,但求證C等不等於A的狀況。

所以,研究,或者比較特別是在做設計應用研究上,使用甚麼樣的理論不是爭辯的基礎,那只是了解對於該主題思考的模式,但對於研究主體的本身,對於前提的假設如果越明確,那其實方法也會非常明瞭,當然結果也就易見。但,這是在實驗室裡的研究結果而言。如果非實驗室的實證研究,那牽涉的變數非常多,對於前提的要求好像就沒這麼明確,或者是說混沌(Chaos)裡,研究的重點反而是在找尋有効的前提。

然後呢?

如果人機互動研究,前提不管是甚麼,換句話說就是解釋。Ambeint Intelligence要解釋人-環境-物的互動結構、Intelligence Product則是物的心智、那Adaptive Interface呢?

我的前提是使用者多樣性(User Variety),對象則是?

自己還在找,不知道會有甚麼樣的發現,但至少我發現一點。

這個BLOG,越來越難讀懂了。

2 件のコメント:

  1. 這個是不是要多理解 人性的本質 然後就會變順利呢

    返信削除
  2. TO no sc:

    或許做互動設計的人要先去讀老莊的虛無理論,才能找到自己的解釋方法,其實沒有甚麼是對的,因為要有對的環境,對的狀況,對的人,對的事,對的物才行。

    這樣不就是一種虛無嗎?

    返信削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