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8日月曜日

SPD-感想,二期生與搬入新研究室

新研究室風景

去年加入的SPD(Service Product Design) 課程,今年有第二期生加入。那其實最讓我傻眼的竟然全員都是男生,不知道好還是不好?總之,可以用“男人“的豪邁做設計,應該是另外一種收穫才對。

有些人問我SPD是在做啥? 其實老實說我也不知道,除了之前po過的一些課程之外,好像沒有什麼統合性的課,零零散散的感覺。這樣說好了,從工設去思考"創造物"的意義,邏輯或是哲學上都會指向功能與造型,這兩大部份也是在處理相關設計問題的主要考慮方式。

但服務呢?如果我們要將某種服務放進去創造物中,那會是什麼東西?他應該是歸類到功能或是造型裡?

換句話說,就左派(造型美)與右派(機能主義)的激盪下,含服務性的產品(service-embedded product)應該是屬於第三條路線,就是不僅僅是造型與功能的問題。當然也有許多考慮的地方,如果說使用者的文脈(Context)跟設計問題的規模(scale of design problem)等。此外,互動應該是必定會有的考慮。

所以,舉個例來說好了,我一直覺得華碩的易PC很可惜,這是第一次可以從硬體到OS規格都由組裝廠所制定的產品,軟體的部份居然是這麼不足。我指的軟體不只是電腦裡有的軟體而已。

簡單來說,原先的GUI界面以參考電子辭典的方式,這是很有台灣生活文脈的想法,但果是我來作的話,我會僅僅分成文件(DOC),瀏覽器(READER(Browser))跟行動通訊TOOL,換句話說,是加大型的上網裝置。但我指會在這裡大發闕詞就是了,相信在做的時候,光是改成電子辭典的界面就要跟一堆RD/PM/Marketing對抗。想到就頭皮就有點發麻。

不過既然已經說起了,就繼續說明下去好了。

如果試想我們每天都要帶著許多3C產品出門,有什麼理由我們要帶著ePC? 因為輕,然後當我們要處理簡單的上網與文書處理要求時可以馬上解決。不過卻缺乏3G網卡的關鍵性服務,然後其實也可以跟3G上網服務提供者進行新服務的開發,或許易"上網"會取代易"PC"的命名,也就是從純硬體到軟硬體一起考量的過程。那這時,不是大型的上網裝置去考慮,單純只是一台產品,那設計的代價其實還滿便宜的。如果跟服務來考慮,這個"設計"就形成一個頗大的商業機會,不光光只是設計完,設計流程就結束。

或許由設計產品到設計服務性產品的邏輯,現在還不是很明確,缺少許多實證與設計方法。然後許多設計公司也好,in-House設計部門也罷,也同時缺乏能夠提案與統整的設計人才。

我在想,或許這裡的訓練可以幫助我思考相關問題也不一定,至少現在已經受了不少刺激就是了。

對了,還要說一下新的研究室。

新的研究室大概30坪左右,但擠了大概12個人,主要是8名的M1跟4名去年的老骨頭。今年的coordinator也換了一個法國人,他叫Pierrier(皮耶?),之前在筑波大,專攻是感性工程與經驗設計,非常好相處,有時他講日文有點法國鼻音,流利中帶著一點點法國味,很有趣。

也由於他的博論跟互動也有點關係,當我解釋了現在想做的領域時,他給我的建議也實在非常切題。或許說去年在這裡悶一年,沒人"互動"一下的情境會有點改善,其實也算是漸漸的看到了整體研究的面向。大概是這樣。

硬體的話,這裡全部是Mac Air,所以Mac環境下其實檔案的交換都不是什麼問題。空間則是開放式的,可以自由的進行討論,到現在是滿HI的啦。以後會不會嫌吵就不知道了,哈哈。

大概就是這樣,以後再說說進行的project。

[DAW] -[設計] 介面設計年底衝刺

4 件のコメント:

  1. 真有見地, 佩服!
    聞之所益良多.

    感恩
    Sunway 5/9

    返信削除
  2. To sunway:

    見地不敢當,只是自己在自己的地盤上撒野而已。

    有時間就常來坐吧。

    返信削除
  3. 真巧,你說的那位Pierrier我在台灣見過耶,他之前有來台灣創意設計中心辦的感性工學研討會。 :p

    返信削除
  4. To asker:

    沒錯,就是他。

    回來日本的時候,還非常高興的給我看他拍的一堆招牌...

    不知道該說什麼啊 XD

    返信削除